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Storm Thorgerson



"好想為自己喜歡的樂團設計專輯封面。"
一定不只我有過這種想法吧,我覺得喜歡聽音樂又喜歡塗鴉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閃過這種衝動。




我想有聽搖滾樂的人應該多少都聽過 Pink Floyd 的名字吧,這支以超現實藝術形象搭配他們實驗的音樂風格的樂團,也許他是你最愛的團,也許他對你來說只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但是我想Dark Side of the Moon 的三稜鏡,Wish You Were Here 封面上燒起來的男人,即使沒聽過,也可能會有曾經好像在哪看過的印象。
而設計 Pink Floyd 無數經典專輯封面的人,就是Storm Thorgerson。





Storm Thorgerson 除了和 Pink Floyd 合作 CD 封面大受好評後,合作的對象還有:Biffy Clyro、The Mars Volta、Muse 等,風格多是看了一眼就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超現實幻象。





不過Storm Thorgerson 否認為自己是「超現實主義者」,他的回答是:「不認為」。原來他的設計雖然看起來都非常超現實,虛無、荒謬,但竟然都是「真」的製造出來的。他們特別塑造雕像、製造真的事件,但就是不經過電腦修改,至少 95% 都是真的。
Storm Thorgerson 說他對「夢」或幻象並不特別感興趣,也許有些古怪、矛盾,但大致上來說他認為他的設計是真實而又一點扭曲,不那麼直接而有些曖昧。優雅、有趣,幽默而相對的。

"... I like the real, but with a twist, but not much of a twist. I don't like anything too blatant really, I like humor a lot. We like to make funny pictures if we can. I think that our work is sometimes elegant, sometimes funny, sometimes contrary, juxtaposed. I would hope that it's optimistic because that's how I feel."






Storm Thorgerson在創作時並沒有想要去改變音樂的本質,而是單純的吸收音樂,然後再用視覺表現出來。

"...I heard a bit in the studio. I don’t have much to say about music. Usually I like it, and I just absorb it. I don’t have much to say, and they ain’t let me say anything anyway. They say “For God’s sake, Storm, do not harm our song. Do not murder our tune.” So I never say anything, really, about the music. I just let it go over,  really, I suppose. It’s my job to reinterpret it, really. So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what I think, it matters what comes out the other end...." 


Storm Thorgerson 他非常喜歡他的工作,他認為他很幸運,可以從事與音樂相關的設計。至今他設計了至少 300 張唱片封面,究竟有多少張他自己也不清楚了,與不同國家、年代、類型的樂團合作過,仍繼續不輟的從事封面設計。原本念電影藝術的他,也相信電影和戲劇影響到了他的創作風格。面對現在數位化的音樂,Storm Thorgerson 則認為也許 CD 封面設計已經慢慢落沒,但音樂和視覺藝術的結合仍是個自然的趨勢,不用擔心。




參考網站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1515
http://www.rollingstone.com/music/news/storm-thorgerson-how-i-designed-the-cover-of-dark-side-of-the-moon-20110928



-E-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Live@Taipei



Noel單飛後終於是出了專輯
而且
還真的來台灣了

有象音樂向來沒有好場地
一代Britpop靈魂人物也只好在世貿3開唱了

其實同名專輯我沒有非常熟
沒辦法像Oasis聽到前奏就認出是哪首歌

但當然  還是很好聽

陳德政寫說
若說Beady Eye是Oasis少掉Noel的全方位技能,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有點像抹去稜角的Oasis溫潤面再減去Liam的歌聲。

好像真的是這樣

演唱會觀眾看來也不少和我一樣
大家都喜歡Noel(廢話)
都想聽他的歌
可是....

總還是想聽他唱Oasis 哈哈


專輯中的開場曲
Everybody's on a run


令人驚訝的是中間那段弦樂間奏
比起從前
Noel 現在的歌更加民謠
破音吉他少了
鼓也變得有點乖



新專輯中我最喜歡的一首
If I Had A Gun




以前從沒出現過的舞曲節拍
異常的好聽
AKA... What A Life!




就像剛說的
期待已久的Oasis
前奏刷出來的時候
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Little by Little





Whatever 應該全場都會唱吧


Whatever you do

Whatever you say
Yeah I know it’s alright




最後 當然

Don't look back in anger大合唱

So...Sally can wait




他們兩兄弟還都去了FUJI ROCK
害我以為要宣布重組之類的


不過想必是不會太久的



-Ho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 建築師 ] 工藝品的溫度與機械的靈魂 _Thomas Heatherwick


Thomas Heatherwick
1970.2.17 出生於英國倫敦
主持 Heatherwick Studio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 2012 倫敦奧運 以一種不同以往的方式點燃聖火: 當代表204個參賽國的銅質花瓣被火炬手們點燃,慢慢地內聚,如花苞一般向內聚縮,形成一個"團結的聖火台"

她是個聖火台,卻也是每個國家的精神代表















Thomas Heatherwick說: " 我的設計和北京奧運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自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第一次開始設立奧運火炬台以來,如今的趨勢是奧運火炬台變得越來越大,有的簡直可以用巨大來形容,但那是別人的趨勢,和我無關。我希望自己的設計是一個具有 '純粹精神’ 的東西"

這次的倫敦奧運開場典禮開了許多有趣而特殊的先例,以一種低調卻深刻的觀點,來描寫英國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而 Thomas Heatherwick 以聖火台所表達出來的想法,被認為是一種對現今英國社會中,多元文化併行的詮釋與世界觀點的理想狀態

而對地球村這種概念的表達,就不得不提起2010年上海世博的英國館 Seed Cathedral: 種子聖殿







































你不能不尊敬他們Thomas Heatherwick和他的設計團隊的設計態度。

他們敢作敢嘗試,即使在各國競相爭豔時,他們卻寧願將建築量體蜷縮在基地的一角,盡可能地將多餘的空間開放出來,給予參觀的遊客更多的中性空間;在建築物內也依樣以一種謙虛,一種溫柔的態度,拿掉雜訊,排除干擾,聖殿中沒有投影影像,沒有表演,只有純粹的寂靜

他們所做的,並不簡單,很多都是必須經過長時間研究與大量的測試,結合新的工法與新的科技,才有可能將不可能的美麗想像傳換成現實

Thomas Heatherwick 對於建築的細膩想法,讓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工藝品的精緻與溫度,對於當代的城市景觀與建築思想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擊。

以下是Thomas Heatherwick 在2011年於 TED 上的演講,內容提起了他近年來的作品,值得一看,是一場很有趣而且幽默的演講





 addition

The Rolling Bridge / Thomas Heatherwick Studio














information source : Heatherwick Studio website

S.H.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電影]哭泣的小丑 The Last Circus



最近金馬影展與高雄電影節燒得如火如荼,讓我想起上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中有一部十分有趣的片子─由西班牙導演  阿萊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所執導的[哭泣的小丑 The Last Circus]




譯名 傷心小號曲 / 哀傷小號曲 / 悲傷民謠 / 哭泣的小丑
片名 The Last Circus
年代 2010
國家 西班牙 / 法國
類別 喜劇 / 劇情 / 戰爭 / 血腥暴力
語言 西班牙語
片長 101 Mins
導演 阿萊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 álex de la Iglesia
主演 安東尼奧•德拉•托雷 Antonio de la Torre ....Sergio
卡洛斯•阿雷塞斯 Carlos Areces ....Javier
卡洛琳娜•邦 Carolina Bang ....Natalia
聖地牙哥•瑟古拉 Santiago Segura ....Payaso tonto
費爾南多•古林•庫弗 Fernando Guillén Cuervo ....Capitán miliciano
Fran Perea ....Soldado nacional
Sancho Gracia ....Coronel Salcedo
Javier Botet ....Preso enloquecido
勞爾•阿雷瓦羅 Raúl Arévalo ....Carlos
喬斯因•本格特伊 Joxean Bengoetxea ....El millonario





  [哭泣的小丑 The Last Circus] 這部片子的時代起始於西班牙內戰的開始。 西班牙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令人難過的內戰,當時弗朗哥政府在西班牙境內施行獨裁統治,而這種統治就發生在不遠的40年前。觀察西班牙的眾多文藝作品,不難發現,描述那次戰爭、描繪當時的人們在戰爭中的生活、描摹人們在戰後的生存和心理,是很多西班牙藝術家選擇的母題。這次,導演阿萊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也選擇了這個題材來加以拍攝。



 男主角家庭歷代都是擔任微笑小丑,男主角的父親卻在一次表演中被軍隊帶走,然而不幸的是男主角的父親最後卻淪為戰爭的罪犯。在監獄中的父親有次見著了已成青少年的兒子,並告訴兒子說,你不能作微笑小丑,你要作哭泣小丑,因為你早就失去了快樂;而如果你要讓自己快樂,唯一的辦法就是報復。

爾後男主角加入了馬戲團成為了哭泣的小丑,卻愛上了微笑小丑的情人,私底下微笑小丑是個酗酒暴力但是穿上戲服之後卻無比活潑可愛的快樂小丑,哭泣小丑決定要從微笑小丑手中把那位女孩拯救出來…。

之後一段足以榮登影史的變態三角戀就此展開:一個被情敵劈得頭破血流,只能找獸醫急救,帥氣的臉龐被縫成了半獸人,從此只能逗小孩尖叫;另一個用強鹼腐蝕皮膚當粉底,還用熨斗燙上腮紅,日後逢人就殺;而愛到不能愛的娜塔莉,倒楣到隨時隨地都會被狹路相逢的兩個小丑輪番追求(殺)。愛讓每個人都抓狂,但看到骨子裡,這其實也是一場另類的國族寓言。






 [哭泣的小丑] 這電影中有相當大量的政治性隱喻,微笑與哭泣,看似對立其實立場卻是相同,彼此都是來自某種至極所展現出的情緒;如此對照西班牙內戰更有其暗喻,哭泣小丑與微笑小丑的愛情爭奪戰,其實就是西班牙內戰;最終為愛走火入魔的哭泣小丑,其實全身早沾滿了如微笑小丑般的暴戾之氣,諷刺了內戰中本著推倒改革的革命份子,最終還是走上了令人失望的政局,整部片。

微笑小丑、哭泣小丑這樣兩種性格對立的性格,一種是善的,一種是惡的。西班牙的內戰,給西班牙帶來了災難性的。它帶來的飢餓、死亡、混亂等一系列問題,讓所有人飽受蹂躪。最可悲的還不僅僅是這些,最可悲的是在內戰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內戰所帶來的創傷是無法逃避的,所由西班牙人都在默默承受着這些痛苦。這樣的情況給西班牙人的生活帶來了一層陰影。受到刺激的人同意焦慮、憤怒乃至是自毀。這樣的歷史、這樣的生活扭曲了人們的心靈。在影片的表述中,一切都是扭曲的、一切都是鬧劇:戰爭、愛情、生活無一例外的都是一種荒誕的戲劇和可笑的表達。


這部作品是導演 阿萊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極度個人化的作品,導演 融合了黑色、喜劇、愛情、荒誕、超現實等等元素。這種個人化的風格過于明顯也過于突出 ,極度黑暗,卻也極度華麗,甚至有些到了顛狂(甚至不太合理)的地步,因此在看之前最好先做好心理準備。





最後附上導演 阿萊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的話  

《為何吹響這支傷心樂曲。》

我講述這個馬戲團和小丑的故事,是為治愈我心中長年難以平息的疼痛。匪夷所思的悲傷黯淡的往昔時光,是那么荒誕不經,又讓我恐懼不已。我感覺隨時會在鄉愁的河流里溺斃,溺死在一些仿佛從未發生過的事里。

如果把蠻荒恐怖和慘烈疼痛的往事講成讓所有人大笑的笑話,那會怎樣?

我想我的心里住着兩個人,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既懦弱又殘忍,以傷害那些比他更軟弱的人為樂。我知道他恨我、想毀了我。唯一讓他不再折磨我的辦法是放他自由。

還有一個老去的女人,她背負着原罪並且深知這一點。她試圖充滿激情地去愛,卻愛而不得。她希望有人能溫柔地喜歡她,希望她身邊的人因她而快樂,卻完全不知道該怎樣做。

這樣兩個糾纏我折磨我的人,定義了這部電影。我這一生就在觀望這兩人的痴纏角力,那是多么悲哀無望的情感,讓我失望,讓我困惑,它們是如此荒誕不經,卻總是讓我淚流滿面。

在我的設想裡,這個故事必須發生在1973年。那年我8歲,首相死了,小丑們在電視上出沒,身邊的一切真實化成一場夢,一場無謂的噩夢。






電影中十分經典的一段樂曲及預告








參考資料:電影趣及影迷人生


byR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團體] Architecture+Telegram = Archigram 

藉由出版一份刊物以及創作無數的短評、連環圖畫、拼貼、詩與幻想式建築設計案,以對當時沈悶的社會氣氛及獨創性的普遍缺乏做出了回應 _Archigram


        
英國建築團體_ Archigram 建築電訊,其中成員包括華倫‧裘克(Warren Chalk, 1927~1987)、彼得‧庫克(Peter Cook, 1936年生)、丹尼斯‧克藍普頓(Dennis Crompton, 1935年生)、大衛‧葛林( David Greene, 1937年生)、朗‧赫倫(Ron Herron, 1930~1994)與麥克‧威柏( Mike Webb, 1937年生)


1961到1974年是這個團體最活躍的時期


Archigram對於當代的影響,主要來自一系列對於未來建築與都市想像的圖畫及展覽


Archgram擺脫現代運動的道德教條,借力科技,將建築與都市的想像,發揮到極致;也為強調一致性與普同性的現代運動,打開另一條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新路


此外,他們也開創建築與通俗文化產業合作之先河


Archgram曾為搖滾樂團體Queen設計舞臺,也曾替歌星Rod Stewart設計住家的游泳池


對應60年代初期的時勢,Archigram選擇取材自建築之外的領域,擴大建築的想像尺度為一個原本專屬於中年保守心態的領域(建築與都市計劃),注入年輕的熱忱,並且以全新的想像,讓現代運動曾經允諾但漸趨黯淡的美麗新世界,再次更新與重構


他們認為城市是一連串事件的集合體,建築反倒是次要的。




Plug-in-City, Peter Cook, 1964
Plug-in-City is a mega-structure with no buildings, just a massive framework into which dwellings in the form of cells or standardised components could be slotted. The machine had taken over and people were the raw material being processed, the difference being that people are meant to enjoy the experience.



The Walking City, Ron Herron, 1964
The Walking City is constituted by intelligent buildings or robots that are in the form of giant, self contained living pods that could roam the cities. The form deriv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insect and machine and was a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Corbusier's aphorism of a house a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 The pods were independent, yet parasitic as they could 'plug in' to way stations to exchange occupants or replenish resources. The citizen is therefore a serviced nomad not totally dissimilar from today's executive cars. The context was perceived as a future ruined world in the aftermath of a nuclear war.






















Instant City
Instant City is a mobile technological event that drifts into underdeveloped, drab towns via air (balloons) with provisional structures (performance spaces) in tow. The effect is a deliberate overstimulation to produce mass culture, with an embrace of advertising aesthetics. The whole endeavor is intended to eventually move on leaving behind advanced technology hook-ups.














透過Archigram的圖象,人類與真實世界建立了一種「想像的關係」
        
在Archigram的想像世界裡,人類化身漫畫人物,與機器人和商品快樂嬉戲,所有欲求,徹底被滿足







文章改編自豆瓣讀書

S.H.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圖像]Rebus:暗號式的設計形式


 A rebus is a puzzle that consists of pictures of objects, signs,
   etc, which by the sound of their names suggest words or phrases.


ibm.jpg


猜猜看,這張海報中的圖像是什麼意思呢?

答案是…IBM !!!


上面這張圖像是由設計大師Paul Rand在1981年所創作,以諧音的方式:眼睛 = eye = I、蜜蜂 = bee = B 的方式,用一種圖像謎題的方式,來呈現IBM這段文字,讓觀看者猜出來時能夠會心一笑:D。


而這種視覺形式有一個特殊的專有名詞,叫做Rebus(圖謎、字 謎),是一種用圖像來表達聲音的形式,也就是接近中國造字原則中的「形聲」,像是下面這張圖:


H加上耳朵(ear)的音,就成了hear或是here。


回顧Rebus的歷史,最早是出現在西元前3400年的阿比多斯(Abydos)神殿,為古埃及當時的宗教聖地。而後這個形式在18到19世紀又在 西方世界流行起來,知名的作家Lewis Carroll(《愛 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也曾用這個方式寫信給小朋友們:


漸漸Rebus從一種造字方式變成是一種密碼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是朋友之間相互留言時的暗語遊戲。
而回顧其蓬勃發展,其實可以歸納出Rebus的幾種形式,讓我們可以自己再延伸發揮:

(1) 取代:圖直接代表了某個文字

這部分使用的圖像需要能很明確的對應到某一個字或發音,一般都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事物。像上圖的愛心在英文中就是Love。

(2) 加減:圖代表了文字的一部份


這部份是最常被使用的方式,透过圖片代表的文字的發音,再增減一些字母,便可構成新的字。上圖中帽子(hat)去掉h就變成at,而y加上耳朵 (ear)則變成了year。

(3) 修正:圖代表的文字,要經過字母的修改

這部份是將圖片所代表的文字,其中幾個字母修改成別的字母,來構成新的字。上圖中的太陽(sun)把s改成f就變成了fun。




最後,其實這樣的形式也可以用在中文上面,因為原本中文造字就有「形聲」的這個部份,並且還可以推廣至「象形」、「指事」等等其他的造字原則,同時可以加上諧 音,可以有許多豐富的變化。




而上面這句話,則是中文形式的Rebus, 大家猜得出來是什麼意思嗎:D?


文章出處:視說新語/Graphically Speaking



網路上還有很多可愛新奇的rebus






                                                            I'll see you in my dreams
                                               View the huge collection of puzzles HERE.

閒來無事時可以看看一些rebus腦力激盪一下:)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藝術] Ursus Wehrli ___ Tiding Up Art 整理藝術


(播放器的左下角可選擇各國語言的字幕)


Ursus Wehrli

一位來自瑞士的喜劇演員、表演者和攝影師
他的創作方式令人乍舌


經過一張他看不下去的作品啟發後
Ursus Wehrli又是攝影又是創作了一系列把畫面排整齊的藝術


他命名為整理藝術(Tiding Up Art)





















































這就是Ursus Wehrli 所謂的整理藝術很有趣吧?
圖片來源: dailymail & psfkS.H.